臺灣自上世紀70年代透過出口電子加工產品進入世界科技產業鏈,半世紀以來,經過軟硬體技術品質與產量的提升,至今科技產業的出口已佔全臺總出口的70%以上,其對GDP的貢獻比重也超過40%;在世界科技產業的舞台上,臺灣科技除了在半導體產能上擁有領先全球的核心技術,並佔有超過五成的市場佔有率,在其他科技關鍵組件的生產與科技人才的培育上,也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綜合以上的歷史背景,臺灣作為科技之島,並將科技發展當成集體主要的關懷,似已成為國內外普遍接受的事實。放眼未來,被公認為邁向AI新紀元重要領航員的NVIDIA創始人兼CEO黃仁勳即曾說,臺灣是世界人工智慧化的起點;在他所展開的AI世界藍圖中,臺灣更是站在最明顯亮眼的位置。然而,正當科技發展及其效能佔據人們大部分的關懷,並因其系統化的資訊處理、運算與傳播模式幾乎全面控制、甚至重塑人們的認知,讓具有差異性的存在個體消失於標準化(或被強權統整化)的資訊系統中,AI教父黃仁勳卻也同時提醒我們「主權AI」(Sovereign AI)的重要性─即在追逐無差異性的科技高效發展同時,仍不忘維護國家、乃至個體具有差異性的生存權和自主權,不讓科技發展的巨輪輾壓對人性的基本關懷,令科技發展弱勢的國家和個體淪為被剝奪生存權和自主權的被科技殖民者─可見得科技的發展固然為人們帶來某些方面的便利與效能,面對高度技術化的工具化社會,及對人性尊嚴的威脅,和存在意識的挑戰,我們仍有必要透過更全面的人文關懷與不斷重啟的理論反思捍衛除了安適以外的精神價值。誠如史蒂格勒曾提醒我們,人類因在體能上先天條件的不足而朝向技術化發展的本能本是無可避免的,但因技術的工具化與外置化而被剝奪知識、技能、與思考能力的無產階級,將因被剝奪的個體性而淪為技術的奴隸,或役於「機器的『攜帶工具』」(Technics and Time, 3 86)。作為站在AI劃時代科技浪潮之巔的臺灣科技島之民,如何透過可不斷重建知識的理論思考能力捍衛具有差異性與創造性的人文精神價值─或甚至如廖朝陽教授所說的,「在其中尋找超出現有論述的相轉」(原文請見廖朝陽教授為此次理論營提供的專題演講摘要)─讓理論(Theory)、科技(Technology)、與人工智慧(AI)共同成為我們守護人性、愛臺灣(TAIWAN)最堅實的力量,因此是臺灣人文學社2025年「T-AI」理論營的成立宗旨。
在內容上,首先,為了從最基本的智慧邏輯探討人工智慧與自然智慧相互映照的關係,此次理論營將邀請廖朝陽教授以「從數位到法位:人工智能與人文坎陷」為題,帶領與會者超越人工智慧與人類存有的對立關係,不從技術對人之威脅的抽象思考出發,而從人工智慧所映照的自然智慧的盲區,具體反思人文主義的坎陷,以重新縫合過去被邊緣化或甚至遺忘的文化足跡,從唯識的觀點更完善思考「智慧」(無論是人工智慧或是人類智慧)的法位。此外,為了呼應此次理論營以T為字首所展開的AI與臺灣相關主題,如Theory、Technology、Taiwan,除了上述從數位到法位的唯識探討,「T-AI」理論營將同時從「AI的時空相」(Time and Space in AI)、「AI的技/藝術」(Technology and Art in AI)、與「AI的譯/異術」(Translation and Difference in AI)三個面向切入AI的理論思考,分別由楊乃女、鄭如玉、及蔡林縉三位教授召集在各子題領域均具有相當代表性的專家學者,提供基進獨到的理論探索,包括林宛瑄、楊硯奇、林建光、張懿仁、吳建亨、楊詠翔等獨立學者、教授、與專業譯者。最後,為了確保「T-AI」理論營的全面性,並促成跨領域的對話,以T為字首所展開的理論營子題也將包括「跨領域的AI」(Transdisciplinary AI),由獨立學者林宛瑄擔任召集人,邀請在人工智慧與深度學習領域已有深入研究的蔡炎龍教授、台積電慈善基金會彭冠宇執行長、及臺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楊志偉教授,分別從「智慧代理人時代:大型語言模型如何重塑人機互動」、「當人文與科學的交會~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AI的智慧源」、及「串/踹AI:AI人工智能、人文問題與宇宙技術」三個不同方向的關懷展開與AI有關的跨領域對話,擴大開闢如召集人林宛瑄所說的「共而不同」的協作空間(原文請見林宛瑄為此次理論營提供的跨領域群組摘要)。
議程、分組與個別演講摘要、及演講者介紹請詳見個別檔案。